- 四尋思觀
- (四尋思觀, 四寻思观)
A study or contemplation of the [lang id =1028]法相宗 Dharmalakṣana sect, on [lang id =1028]名 the terms used, [lang id =1028]義 the meanings of the things or phenomena, [lang id =1028]自性 the nature of the things, [lang id =1028]差別 their differentiation.* * *此是唯識修行五位中、 加行位所修的觀法。 四尋思觀, 是名、 義、 自性、 差別四種。 名是能詮的名言, 義是所詮的義理, 自性是名和義的體性, 差別是體性上種類的差別。 此四觀是一、 名尋思觀: 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稱, 在事物名稱上去推求觀察, 則知所謂名者不過是假名施設, 即‘謂於相上有所增語’, 然名者實之賓, 僧肇法師曰: ‘以名求物, 物無當名之實;以物求名, 名無得物之功。’ 我人執名求實, 徒生種種煩惱。 由此推求名是假立, 虛妄不實, 此謂名尋思觀。 二、 義尋思觀: 義者, 依名而詮諸法之體相, 如山河大地, 人牛馬羊, 十二處、 十八界等, 這些色心諸法, 皆是因緣和合、 一時假有, 亦即是唯識所變, 虛幻不實, 由此推求尋思, 謂之義尋思觀。 三、 自性尋思觀: 自性者, 諸法各自之體性。 有為色心諸法, 皆是仗因托緣, 唯識所現, 離識非有。 由是尋思, 悟知諸法名義, 自性皆空, 謂自性尋思觀。 四、 差別尋思觀: 差別者, 名與義上的差別相。 名之差別, 如一言多言;相之差別, 如長短方圓, 善惡美醜, 一一法上各有差別, 而此差別, 皆假有實無。 由此尋思, 悟知諸法名、 義、 自性云者, 只是假有實空, 曰差別尋思觀。* * *1. 名尋思、 事尋思、 自性假立尋思、 差別假立尋思。 名尋恩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, 皆悉不實; 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, 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, 因緣所成, 離識非有, 無有自性; 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, 或事的自性, 其獨立性, 皆不可得; 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, 亦惟假立, 悉皆不實。 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, 皆假有實無, 名四尋思觀, 修此四尋思觀, 能得四如實智。 2. 在大乘三賢和十聖的中間, 尚須經過四加行, 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, 所謂四加行者, 即修四尋思觀, 修之能得四如實智。 見四尋思條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